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曾经身着军装 紧握钢枪,血刃侵略者 在峥嵘岁月中披荆斩棘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—— 老兵
铭记光辉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。今天,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仰,带着一颗炎炎炙热的心,用心聆听英雄的故事,聆听峥嵘岁月中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—— ⇩
“不知道怕和担心,就冲上去了”
讲述人:戴子明 记录者:钱钰璐、孙路 摄影:崔迎春、王海松 92岁 抗复老兵 戴子明 家住长港村
“1943年我18岁,游击战一路打到唐家闸,破坏日本人的竹子篱笆。解放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农村的还回到农村生产,我就退伍回来种种田一直到今天。”
“抗美援朝的时候呢是这样的,支部大会一宣布要去抗美援朝,大家也不知道怕和担心,就冲上去了,就一个原则,听部队的,听党的。”
传承红色基因
“现在的好日子,都是毛主席吃了一趟子苦打下来的,昨天我看到电视里习近平去参观建军90周年主题展的新闻,我自己竟然也感到自豪了起来。” ⇩
“子弹,几乎挨着我胯下擦过去”
讲述人:徐瑞成
记录者:张婧、吉晓宇 摄影:吴健
89岁 解复老兵 徐瑞成 家住方庄村
“在一次战斗中,敌人机枪射出的子弹,几乎是挨着我胯下擦过去……”70多年过去了,徐老至今讲到这段往事,都不禁感慨。“我是幸运的,不过是一片衣角被打破了;但是我的战友,个个都是20岁不到的年纪,就埋在那儿了……”
问及参军的原因,他羞涩而朴实地说:“那时很穷……”;而谈到抗美援朝战争时,徐爷爷就慢慢打开了话匣子……他说,在当时,物资都是靠人工背的,每天要走几十里路,敌人空投的炸弹把原来的路都炸成子弹坑,只好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走山道,天气冷得吓人,雪地滑得扎实。
⇩
“荣誉应该让给上过战场的同志”
讲述人:王月明 记录者:徐浩、宦晓秀、吴丹 摄影:陈泗如 88岁 建复老兵 王月明 家住方庄村
“当时到了长春以后,被分在边防前线。东北的冬天是生生的冷啊,在一次值勤过后,我被冻昏了过去……整整住院一个多月,醒来之后,我的双侧睾丸被严重冻伤,肿成馒头大的水泡,并且严重影响到生育功能。”
至此,王老陷入沉思,眺望远方,他说,组织上根据他当时的情况,要给予他二等伤残的评定,可他婉拒了。
他说,一是觉得荣誉应该让给上过战场的同志,他们流血牺牲,更应得到优待;二是因为当时自己也是个要强要面子的热血小伙,不想就此顶上残疾人的头衔儿。 ⇩
“我活了下来,还能继续打敌人”
讲述人:周其林 记录者:丁红林、范越、周海丽 摄影:崔益琪 88岁 解复老兵 周其林 家住大殷社区
1951年严冬,周其林随部队来到朝鲜战场,阻击敌军、坚守战略要地长达六个月之久。在战斗中,周老与战友们经受住了敌人的围困、饥寒的折磨,以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武装自己,成功逼退了敌人,“二十四军”的旗号也让敌人闻风丧胆。
“猛火攻击,别人都以为我周其林牺牲了,谁知道我活了下来,还能继续打敌人!我们班12个兵,馊水也喝过、敌人的侮辱也受过,最终活下来的只有4个人,我是幸运的。”
⇩
“共产党就是比国民党好”
讲述人:张广生 记录者:金晖、吴志勇、陈雨果、汤梦秋 摄影:顾宝龙 87岁 解复老兵 张广生 家住城东社区
张老14岁便加入“儿童团”,16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,但他心里坚守着一份信念:那就是共产党比国民党好,4个月后,他偷偷跑回来加入共产党部队,在华东三野战区陈毅部队警卫连,保卫首长。
张老先后参加过著名的“渡江战役”,解放上海的“吴淞口战役”,后随部队乘胜追击南下去福建,在福建三分区,参加过三年上山“剿匪作战”等。
在一次战斗中,张老英勇善战,整个身体都被埋入土中,后经积极抢救,才得以重生。 ⇩
“敬礼!”
讲述人:纪昌圣 记录者:宗小海、徐诚、何军 摄影:周智勇 90岁 建复老兵 纪昌圣 家住纪庄社区
纪老参加过抗美援朝,耳不聋、眼不花,什么事都是自己拿主意。性格开朗,为人随和的他,大热天打个赤搏在家里忙碌着,见来了客人,才不情愿地穿上背心。
问起打仗的事,纪老来了神,绘声绘色说起那段那难忘的岁月……说完部队的事,他突然一脸严肃地站起来,面向东方,“啪”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,久久地不肯放下…… ⇩
“我1949年参军,1950年入党”
讲述人:刘友康 记录者:陈晖、严勤勤、李军 摄影:姚嫦娥、季晓婵 88岁 解复老兵 刘友康 家住贺洋社区
“1949年参军,1950年入党,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,立过二等功和三等功……”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,老刘双目炯炯有神,侃侃而谈。
1956年,原如皋县委组织部调他去民政局任职,当时,因基层工作需要,他没有赴任,却成了大明乡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。这一任,就是22年,辛辛苦苦40年。
激情青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,黄金岁月献给了党的农村基层工作,离任后仍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,不断为组织分忧,为群众解愁,受到了社会的尊敬,乡里乡亲都亲切的称他为“顾问老牛”。 ⇩
“63年前,我像众多热血青年一样”
讲述人:邵民生 记录者:吴来平、张静静、高松 摄影:李修定
85岁 建复老兵 邵民生 家住城西社区
63年前,他像众多热血青年一样,响应毛主席号召,跨过鸭绿江,冲上前线,与朝鲜兄弟并肩抗美。步入耄耋之年的他,说起战场上的经历仍是激情飞扬……
1956年,老人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当了一名普通工人,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! 如今,老邵旧保持着军人的习惯,简朴、勤劳、能干,生活讲套路、有规律,事事一丝不苟。
老人每天会把屋子清扫得干干净净,会把田间地头整理得清清爽爽。空闲时间,老人喜欢看新闻,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,还喜欢给村里的孩子将历史故事,教育他们不能忘本,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! ⇩
“我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”
讲述人:周福来 记录者:钱晓斌、张明芳、陆志梅、朱纪周 摄影:吴海洋 85岁 建复老兵 周福来 家住龙游河村
周福来老人回忆,他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,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入朝后分配到坦克装甲部队。
52年,他回国参加了国庆节大阅兵。53年,他二次赴朝,一直到57年抗美援朝胜利才回国。老人说,今天的幸福生活必须感谢党感谢政府。
⇩
“我是兄弟三个,大哥在徐州战场上牺牲了,二哥……”
讲述人:居九如 记录者:郭亮、张萍萍、宋程成、陈奇 摄影:沈小平 85岁 建复老兵 居九如 家住新官村
“我是1950报名参军,1951年二月入伍的,当时在102师305团,我是我们那时候报名第二批入伍的,因为是第二批,我没有去朝鲜(抗美援朝),一起报名的他们第一批的人都去了。我是兄弟三个,大哥是解放战士,在徐州战场上牺牲了,我二哥支边上新疆,也死在那边,不曾能回来……”
居老说到这里,一度哽咽:“可以说,我们这个年纪的人,不管打不打仗,都吃了不少苦,当时国家穷,人民要吃粮。就算我后来回来做干部了,也是非常穷,我们挑二级三级河,有的没衣服,有的没鞋子,有的没工具……真的很难很难!
现在日子好过了,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,不能脱离人民!没有人民是不行的!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,日子好的时候也要记得吃苦的日子!” ⇩
关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关于那些老兵的故事 我们还会讲下去
今天,“荣光——如城街道纪念建军90周年致敬老兵行动”的启动,就是用实际行动铭记光辉历史、传承红色基因。
"让我们以此次行动为新的起点,让老兵用荣光岁月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!"
------ 刘向阳
⇩
铭记光辉历史、传承红色基因 荣光 ——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系列活动仍在继续……
版权声明
1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,并标明本网站网址(深度如皋:https://www.rugaow.cc)。
2、本内容系网友自行发布,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,如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
3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
4、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,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唯一网址: http://www.rugaow.cn/thread-265820-1-1.html
|